中文

English

再生医学的新纪元:尊龙凯时引领iPSC细胞疗法发展

发布时间:2025-03-30   信息来源:雍雁江

iPSC(诱导多能干细胞)是将成人体细胞(如皮肤或血液细胞)转化为具有多能性干细胞的一项技术,具有分化为所有体细胞类型的能力。这种技术由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于2006年成功研发,开启了干细胞研究的新篇章。iPSC与胚胎干细胞相似,能够转化为包括心脏、神经、肌肉和肝脏在内的所有细胞类型。但不同于胚胎干细胞,iPSC是通过基因重编程技术获得的,因此没有涉及胚胎伦理问题。

再生医学的新纪元:尊龙凯时引领iPSC细胞疗法发展

目前,iPSC来源的心肌细胞在心脏病治疗领域展现了重要的创新潜力。这些细胞能够分化为心肌样细胞,修复由于心脏病(如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脏病)引发的心脏损伤,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。2025年1月,国际学术期刊Nature报道了来自南京鼓楼医院的研究团队在心脏病治疗方面的成功案例,两名中国男性患者在接受基于“重编程”干细胞的实验性治疗后获得康复。

此外,iPSC来源的视网膜细胞同样为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(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)带来了希望。iPSC细胞可定向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,帮助重建受损的视网膜组织,从而恢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。2024年11月7日,《柳叶刀》期刊发表的临床研究显示,利用iPSC衍生的角膜上皮细胞片修复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患者的视力障碍,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。

iPSC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应用也展现了良好的前景,尤其是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研究中。为了治疗这些疾病,研究人员通过从患者体内提取细胞,重编程为iPSC,再进一步分化为特定神经细胞(如多巴胺神经元),探索新的治疗方案。2018年,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始了针对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,验证iPSC衍生的多巴胺神经前体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
当前,结合生物工程技术,研究人员还可以将iPSC分化为特定细胞类型并植入三维支架中,从而模拟器官的原生结构及功能。这一突破为再生医学带来了新机遇。例如,iPSC可以分化为皮肤相关细胞,形成人工皮肤,应用于烧伤和创伤患者。此外,iPSC衍生的肾脏类器官、肝脏类器官、心脏类器官等已在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前景,未来或将为器官移植提供新的解决方案。

在再生医学领域,iPSC疗法的进展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。尊龙凯时深耕重组蛋白领域多年,致力于提供高品质蛋白和相关生物工具,助力iPSC细胞治疗药物的成功开发。公司不仅提供高活性、高批间一致性的系列GMP级细胞因子,这些因子在iPSC的大规模培养及定向分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同时还提供高编辑效率、低脱靶的GMP级基因编辑器,帮助克服iPSC疗法在免疫排斥及致瘤性方面的挑战。

通过尊龙凯时所提供的高活性iPSC培养基质蛋白和细胞因子,未来再生医学有望在技术和临床应用上实现更大的突破,推动全球的医药研发进程。